草稿:陳慧嶠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点评: 伊通公园 IT PARK似乎并不独立于主题实体,其他似乎没有有效介绍? 及时雨 留言 2024年1月11日 (四) 04:00 (UTC)


陳慧嶠 (CHEN Hui-Chiao)1964年生於台灣淡水,1982 年自祐德中學美術實驗班畢業,第一個身份為臺北「伊通公園」的創辦人之一,1988年至2018年擔任「伊通公園」藝術總監,第二個身份為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。

藝術家生平[编辑]

陳慧嶠 (CHEN Hui-Chiao)1964年生於台灣淡水,1982 年自祐德中學美術實驗班畢業,第一個身份為臺北「伊通公園」的創辦人之一,1988年至2018年擔任「伊通公園」藝術總監[1],使「伊通公園」成為臺灣當代藝術創作發表、國際交流的代表基地。第二個身份為臺灣當代藝術創作者,擅長使用現成物,如針線、乒乓球、羽毛等,以媒材質感的對立,以及極簡的形體,拓展出纖細、脆弱與危險、等充滿矛盾的情境[2]

她22歲那年拜得當代藝術家莊普為師,加入SOCA的裝置藝術課程,自此開拓多種媒材運用的藝術創作形式。根據藝術家的回憶,當時課程中莊普要同學找出媒材和藝術表現之間的關係,以極簡的材料變化出內涵豐富的藝術創作。「針」成為她率先採用的媒材,她是這樣說的「把針這個媒材玩到精通,然後讓它成為你的形式,別人看到這些簡單的形式卻一下就能認出這是複雜的你[3]

陳慧嶠自1987年開始創作裝置作品,分別於1993年發表〈你是玫瑰我是針〉、1997年〈在我之中在我之外在空間的空間裡〉以及1998年〈睡吧!我的愛…〉等裝置作品[4]。2006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個展「此時此刻」為其奠定其美學符號語創作語境。陳慧嶠曾多次受邀國際展覽,其中包括2009年「日常奇蹟—延伸,亞洲女性展」 舊金山藝術學院及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、2007「不只可能,而且必要─全球戰爭年代的樂觀主義,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」、2002「止-韓國光州雙年展」、1999-2000「面對面-台灣當代藝術」澳洲各大美術館巡迴聯展等[1]

獨立藝評人孫曉彤曾以「被暗喻在針尖和雲朵之間的行星」形容藝術家陳慧嶠,點出藝術家陳慧嶠其充滿衝突的個人特質,與其作品因矛盾對立壓擠中迸出的深入人心的火光,並帶有行星的預言[5]

創作風格[编辑]

自1990年代作品〈你是玫瑰我是針〉中使用玫瑰、針、線與壓克力,讓上千朵玫瑰乾燥後插上針刺,或是〈睡吧,我的愛〉讓人感到放鬆的白色床鋪上,滿佈無數的縫衣針與穿越而行的線材。可看到陳慧嶠運用兩種屬性相反的材質,探討歡愉與痛苦並存的現實。2000年代之後,由極簡材質帶出的對比感受情境逐漸加入意識的隱喻載體,帶有神秘(占卜)與敘事(神話)的意涵,如作品〈古老的感覺〉,唯藝術家仍保留極限的傾向,發展出以乒乓球與烤漆鐵板發展而成的裝置作品,並於其中載以12星座的感性聯想,如2011年個展「情欲幾何」中展現[6][7]

神話、夢境與回憶─2006年個展「此時此刻」[编辑]

「我總是在整理我的回憶與夢境。」─陳慧嶠[8]。自〈此時此刻─陳慧嶠作品中非理性元素的運用〉一文中,作者李思潔析論參展作品中陳慧嶠對於夢境、感官知覺、神話與回憶間的感性轉換,如作品〈古老的感覺〉與〈銀塵〉以圖騰以及代表人類情感的文字如LOVE、LIFE、FEAR等字樣,表達超越人類所知的時空地理、以及文化情感的存在,有一種超越的宇宙秩序。參展作品〈知覺之翼─巫士之旅〉、〈知覺的泡泡─在結束中開始〉、〈知覺之翼II〉則保留衝突媒材下的感知現場,並在上述作品與〈內在的回憶〉中創造如夢境般的非現實的尺寸對比與場景[9]

又如藝評人王柏偉所述:「2006年在當代館展出的〈此時此刻〉以一件作品中又有三件作品(分別是〈古老的感覺〉、〈內在的回憶〉與〈知覺泡泡:在結束中開始〉)的方式同時開展三個世界。…藝術家陳慧嶠將無法想像之事,變成可以想像的事」[10]。換言之,陳慧嶠擅長以藝術形式表達既神秘又具有秩序的世界。

極簡形式裡的多重宇宙[编辑]

2011年陳慧嶠個展「情欲幾何」發表了12件兵乓球與烤漆鐵板所組合成的裝置作品,隱喻黃道12宮的內涵。2014年於慕尼黑藝術公寓發表的個展「球體」,更進一步延伸兵乓球與烤漆鐵板變化組合。藝評人簡子傑認為陳慧嶠透過「理性幾何」極簡物質成功挑起觀者對世界各種情感經驗的想像。兵乓球、鐵板與烤漆,在藝術家創造的語境中,轉變為天體運行、占星命運的某種秩序引發的人生經驗[11]。機構策展人蕭淑文則從兵乓球中的圓形切入陳慧嶠的創作核心,她認為「圓」在中世紀的天文、占星學中代表著神性、宇宙規定的代表徒形,在物理學中,球面是在三維幾何空間內理想的對稱體,在許多物理實驗中,以球進形運動軌跡測試,而行星的形體與軌跡,也同樣充滿圓弧。陳慧嶠的兵乓球在動靜之間,無限擴展觀眾的意識,探討不是種種現象與故事,而是世界存有裡看似千變萬化的真實[12]


參考資料[编辑]

  1. ^ 1.0 1.1 陳慧嶠. 伊通公園IT PARK. 
  2. ^ 吳, 瑪俐. 懷疑者的美麗捕捉. 山藝術. 1997-09, (90). 
  3. ^ 林奇伯. 帶刺的愛麗絲夢遊仙境──當代藝術家陳慧嶠. 台灣光華雜誌. 
  4. ^ 陳慧嶠. 非畫廊. [2023-08-15]. 
  5. ^ 孫曉彤. 陳慧嶠:被暗喻在針尖和雲朵間的行星. 伊通公園IT PARK. [2023-08-15]. 
  6. ^ 麥書菲. 面對面:台灣當代藝術─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. 伊通公園IT PARK. [2023-08-15]. 
  7. ^ 高子衿. 陳慧嶠 得以解放的知覺之翼. 伊通公園 IT PARK. [2023-8-15]. 
  8. ^ 吳, 嘉瑄. ONE PIECE ROOM – 6|陳慧嶠. 藝外雜誌. 2012-4, (31): 24-25. 
  9. ^ 李思潔. 此時此刻─陳慧嶠作品中非理性元素的運用. 伊通公園 IT PARK. [2023-8-15]. 
  10. ^ 王柏偉. 神祕主義式藝術表現的兩種形式. 伊通公園 IT PARK. [2023-8-15]. 
  11. ^ 檢, 子傑. 不管生命再怎麼荒蕪,陳慧嶠的「情欲幾何」. 今藝術. 2011-9. 
  12. ^ 蕭淑文. 球體、圓圈與天空. [2023-8-15]. 

Category:臺灣1000專案草稿